THE LATEST INFORMATION
| 资讯中心 |
beat365当各大品牌纷纷瞄准中国市场,本土品牌有的通过收购品牌,有的继续深耕市场,转型中的三夫户外还能赶得上这波红利吗?
当谈论运动、休闲生活时,“户外”一定是各种讨论中出现的高频词。这一点,从通勤地铁上人们穿着的登山鞋与冲锋衣,休闲公园里随处可见的防晒帽、折叠椅便可窥见一斑。兼具实用与时尚的户外装备,已成为现代人应对快节奏生活的“日常铠甲”。
消费者身上的品牌标识也已从最初大众熟知的几个品牌,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甚至最早布局本土户外运动的装备品牌,也逐渐被后来者远远甩在了身后。毫无疑问,户外热带动了装备的走俏。当计划赴港IPO的伯希和披露出一份高增长的财务数据,安踏继续通过“买买买”构建自己的户外业务版图时,交出一份不算亮眼业绩的三夫户外则略显尴尬。
如今,三夫户外在大众消费者的话题中似乎鲜少出现,甚至毫无存在感。但谈论户外装备和品牌时,它一定是绕不开的品牌之一beat365。从享受户外运动崛起的第一波红利、登陆A股,到多元化发展道路受阻,再到不断调整战略重新归来,三夫户外仍在享受户外运动热潮的红利。
4月26日,三夫户外公布了2024年业绩报告。这份报告所呈现的数字,并未与当下火热的户外运动热潮呈正相关,营收和净利润依旧处于下滑态势。
数据显示,三夫户外去年营收8亿元,同比下降5.45%,这也是自2021年以来营收首次出现下滑。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2149.41万元,同比下降158.83%。同时,资产负债率为44.05%,同比增长22.29%,负债压力进一步增大。存货较上年末增加20.59%,存货账面价值为4.79亿元,占净资产的71.8%。
4月25日,专注户外品牌的三夫户外公布2024年报,公司营业收入为8亿元,同比下降5.5%。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三夫户外在2024年遇到了“麻烦”。的确如此,部分长期经销合作的重点品牌终止合作,以及Klattermusen因成立合资公司不再合并报表,对其营收产生了较大影响。另外,对控股子公司上海悉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固定资产全额计提减值损失,以及其他投资项目的商誉减值损失,导致公司亏损。
显然,这样一份年报对于上市公司三夫户外来说,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引发市场和资本对品牌盈利能力的担忧。当日,三夫户外还对外披露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业绩表现。与2024年业绩相比,三夫户外第一季度的表现堪称“亮眼”。
数据显示,报告期内三夫户外营收1.94亿元beat365,同比增长14.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67.36万元,同比增长2806.2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217.09万元,与上年同期的35.41万元相比,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三夫户外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显著增长,向外界传达出其品牌化战略和运营优化已取得初步成效。数据显示,其旗下多个品牌均有不俗表现:X - BIONIC实现营业收入7606.61万元,同比增长27.99%;HOUDINI营收2353.75万元,同比增长227.64%;CRISPI营收2485.25万元,同比增长20.50%。
有一点需要承认,无论是业绩体量、市场声量还是整体表现,从高端的始祖鸟到中端市场的哥伦比亚、北面,甚至是本土的探路者、伯希和,三夫户外与它们相比已经有了明显差距。户外热潮并未让这个老牌企业坐上“复兴号”,反而使其还在绿皮车上缓慢前行。
从“小作坊”到本土龙头企业beat365,甚至瞄准国际化,安踏、李宁、特步等中国运动品牌的成长轨迹整体呈向前向上态势beat365。再看三夫户外的发展路径,作为国内最早的户外运动品牌之一,它并未占据本土户外品牌的龙头地位,显然在其近三十年的发展中走过不少弯路。
1997年创立的三夫户外,经历过户外运动的黄金发展期。2006年至2013年,户外运动在中国兴起,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彼时,以线下户外专营店为主要销售渠道,开店即可盈利。早已布局这一领域的三夫户外,门店数量从两三家扩展到约30家,代理和经销了300多个国内外中高端专业户外运动品牌,年营业收入达到2.83亿元,并于2015年在深圳中小板上市。
成功上市后的三夫户外更具“野心”,开始走多元化道路。除了原有的代理业务,2016年至2020年,三夫户外加大研发力度,打造三夫、阿尼玛卿等自有品牌;打造“松鼠部落”家庭户外亲子乐园,推出三夫野奢营地等。然而,业绩显示,自有品牌业务贡献的收入占比依旧较低,亲子乐园与营地等业务也未能带来较多收入。多元化并未为三夫户外的“野心”带来积极助力,反而成为企业发展的掣肘。
打造自有品牌、亲子乐园及户外营地等业务,是三夫户外(的战略选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其运营能力。户外品牌零售扮演着“卖货”角色,缺乏对品牌的掌控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三夫户外的营收稳定增加了不少变数。如果品牌终止合作,对三夫户外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例如,2020年安踏收回始祖鸟所有奥莱店铺和线上店铺的经营权并转为直营店模式,去年6月30日三夫户外与始祖鸟终止合作。此外,这种模式在获取更高额利润方面存在天然劣势。
除了自身业务模式所产生的潜在问题,三夫户外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始祖鸟、北面、哥伦比亚、可隆等众多国际品牌不断涌入中国市场。近日,媒体报道运动零售商滔搏拿下顶级户外运动品牌Norrøna的中国独家运营权。在中国户外市场这个大舞台上,各方户外品牌粉墨登场,演绎着这场竞争大戏。
除了传统的户外运动品牌,李宁、安踏等一众体育品牌也纷纷进军户外市场,凭借各自优势迅速争夺市场份额。经营上百家户外品牌的三夫户外,显然难以像对待运动品牌那样,为每个品牌配置相同的渠道和营销资源,这也决定了其在应对竞争上存在局限。
多元化是企业布局的必然需求,是应对潜在问题的必要举措。但从结果来看,多元化在现阶段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未能为三夫户外带来明显助力,反而让某些优势业务失去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近日,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25年中国消费者清明节假期计划中,36.80%的消费者会选择外出旅游,29.08%的消费者会选择春游踏青,26.41%的消费者会选择露营。这一数据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户外的需求,折射出户外装备的消费潜能。
当各大品牌纷纷瞄准中国市场,本土品牌有的通过收购品牌,有的继续深耕市场,转型中的三夫户外还能赶得上这波红利吗?答案是肯定的。尽管中国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但消费潜能和空间也在不断释放。关键是,三夫户外应该如何做出改变。
三夫户外在经历了部分合作品牌终止合作、业绩波动后,也进行了新一轮的转型。如今,它已从最初的户外零售模式转型为品牌运营模式。除了收购X - BIONIC,三夫户外还获得意大利户外鞋履品牌CRISPI的独家代理品牌运营权,与瑞典户外品牌攀山鼠成立合资公司,获得瑞典户外品牌Houdini的独家代理权,并通过举办户外活动、赛事等方式拓展用户,为装备销售业务赋能。
为了发挥品牌影响力,2024年度,三夫户外按照经营计划完成品牌组织架构调整,分别成立X - BIONIC品牌运营事业部、HOUDINI + CRISPI品牌运营事业部、LASPORTIVA + MYSTERYRANCH + DANNER品牌运营事业部及户外渠道运营事业部,实现品牌化运营战略。
赞助铁人三项、越野跑和翼装飞行等运动项目,对品牌故事和Logo进行重塑,在上海开设中国面积最大的旗舰店……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透露出X - BIONIC在三夫户外聚焦高端户外市场中所扮演的“压舱石”角色。事实证明,三夫户外在X - BIONIC上的投入是值得的。2024年,X - BIONIC品牌实现营业收入2.89亿元,同比增长34.91%,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不过,与始祖鸟这样的高端品牌相比,X - BIONIC在中国还不是一个被广泛认知的品牌,还有一定的追赶距离。其所展现出的专业性也有待进一步被证明,尽管X - BIONIC选择了越野跑作为切入口。
SANFO PLUS是三夫户外的另一个自有品牌,以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但在三夫户外的业绩中并未披露该部分的营收情况。从目前市场的声量来看,SANFO PLUS的传播度不如凯乐石、探路者、伯希和等本土品牌。如果三夫户外想要攫取这部分市场的利润,显然还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支持品牌成长。
转型中的三夫户外想要迎头赶上,享受户外运动的红利,必然需要在应对市场竞争、提升盈利能力、加强品牌运营和降低库存等方面发力。相比代理品牌的多样性和资源的局限性,三夫户外或许应该考虑将更多资源向自有品牌倾斜,提升品牌声量,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beat365,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